您现在的位置:williamhill威廉希尔亚洲官网>> 教育教学>> 教研教改>>正文内容

2006年湖南省高考语文、数学、英语命题思路

[语文]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湖南卷)的命题,延续了前两年的命题思路,在严格遵照《考试大纲》规定,坚持“三个有助于”,确保命题的检测功能,努力追求湖南卷“典雅厚重、务实创新”特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强化了命题的导向功能,试图通过试题的设置,更为有力、更为有效地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2006年湖南卷第一道大题(语言知识及运用)的设置,将6道小题压缩为4道小题,并集中在语音、字形、语义、语病四个基本考点上。同时,还对语音、字形这两道小题,在命题方式上作了适当改动。

以前这两道小题的设置,都是各列出四组词语,让考生去甄别、选择。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给出的词组比较多,比较集中,便于考生集中精力去查找错误项,但脱离具体语境孤立静止的考查,或多或少也留下了遗憾。例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怎么重视正音和正字,有的甚至将它视为“小儿科”,只是到了临考才集中时间对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作所谓的“强化”“冲刺”,这多少就有些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在我们看来,语音、字形这些基本知识,必须在具体语境中才能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必须依靠平时的积累才能有效提高考生阅读与运用语言的能力,仅仅靠考前的几次“强化”和“冲刺”是不行的。因此,今年这两道小题的设置,我们要求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去判断读音正确与否,查找错别字,以期引导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重正音、正字这些基本功。

今年文言文选的是曾国藩的《湖南文征?序》。选这篇文章,也是有我们的用意的。

综观近年来的文言文考试,无论全国卷还是其他省市卷,考的都是清一色的史传文。考史传文,主要基于这样的理由:史传文比较浅显,以记叙为主,又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便于考生理解。这种用心自然是好的,但将文言文考试固定在史传文上也有其弊端。例如,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考生将《史记》《汉书》中的记叙部分通读了,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依然有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研究后发现,这与过多地强调史传文的阅读有关,许多考生对一般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固然能阅读理解了,但脱离史传文特定的文体、语体,遇到表达方式复杂一点的文章,如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文章,便感到力不从心。因此,2004年,我们选取了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的《放鹤亭记》;2005年,又选取了叙议结合的《记旧本韩文后》;今年,则选取以议论为主的《湖南文征?序》。我们试图通过这些选文,使文言选文趋于多样性,以期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一个积极的影响。

选《湖南文征?序》,同时也是我们对许多教师所关注的关于“湖湘文化特色”的一个回应。

这两年来,有老师不断提出湖南卷要突出湖湘文化的特色,这种意愿自然是好的。我们认为,“突出湖湘文化特色”并不意味非得要选湖南本土作家的作品,而更多地应体现在一种文化精神上。事实上,近几年来我们也一直在这么努力。如,湖南考生肯吃苦,会读书,基本功扎实,也就对应了我们一直所追求的“典雅厚重”;我们一直所强调的“务实创新”“命题导向功能”,也都体现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精神。但遇到合适的湖南本土作家的文章,我们也不必刻意回避。

曾国藩这篇文章,内容涉及文法、文风、湖南文化源流等。我们希望,源远流长的湖南文化,能激起考生的自豪之情,而他所论及的文法、文风,也能对考生写作有所裨益。

近年来高考作文整体上呈现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如,要考生写一篇议论文,他们大多会以一段漂亮的排比句开头(“每缀以排比之句”),然后不管是否符合题意,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一路写来,最后简单结合一下自己的实际(“常丰缛而寡实”)。不少教师乐于传授这样一种只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模式,很多学生也乐于接受,写作时往往脱离自己的感受与认识,片面强调形式以求美,简单堆砌材料以炫才。其实,这是一种不好的文风。去年,在全国考试中心组织的高考命题评审会上,有专家就曾指出,湖南以“跑的体验”为题,北京以“说安”为题,两个命题相隔十万八千里,但从报刊发表的优秀作文来看,考生们根本不顾命题要求,都是按上述模式一路写来。专家们呼吁,大家应抵制这种不好的文风。因此,我们今年特意选了曾国藩这篇文章,以期引起广大师生对文风的重视。

今年湖南卷的古诗词赏析,选了《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两首《咏白海棠》,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导向性是很明确的。

首先是对能力迁移的要求。古诗词赏析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占了很大比重,考生平时也花了不少功夫。在一般情况下,考生也能较好地完成一首唐诗或宋词的赏析,但在特定情境下能否完成一首诗词的赏析呢?这就有个能力迁移的问题。这道题的设置也就要求考生不要简单地猜题、押题,而要扎扎实实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其次是延伸性学习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这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提出了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建议,我们也一直想引导考生的课外阅读。今年考虑到《红楼梦》不仅是《教学大纲》所推荐的阅读书目,其选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也占了整整一个单元,于是在古诗词赏析中也就设置了这道题,我们希望通过这道题的设置,能引导考生多读一些课外书籍。

第三是对古诗词赏析的一种导向。近年来,高考诗词赏析题大多着眼于局部,考点多为“诗眼”“词眼”或“修辞手法”。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考生在考试中虽然也能洋洋洒洒写上一大段,但对整首诗并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与鉴赏。因此,这几年来,湖南卷一直强调:古典诗词的欣赏要有整体把握;要体现赏析的特点,不能写成简答题;要掌握赏析的基本方法。为了达到这一要求,2004年,我们采用“加引导语”的方法,先对绝句前三句进行赏析以作示范,然后要求考生独立完成第四句的赏析。这一命题思想和命题方式得到了大家普遍认可。2005年,为了丰富命题方式,我们采用了对比欣赏的方式。实事求是地说,引导语写得很美,但却带来了考生简单仿写的弊病。今年,我们依然延续了对古诗词赏析的基本要求,但对引导语作了改进,我们在引导语中不仅提供了赏析的基本方法,也设有思维的激活点,同时在对比赏析之中,又有一定限制,考生不能简单地依样画葫芦地照前面的引导语仿写。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更是强调了试题的导向性。

现代文阅读一直是湖南考生的软肋。调研中我们发现,近五年来,湖南考生这道题的及格率一直徘徊在45%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不能及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这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泛语文教学”有关。目前,一部分中学的现代文教学往往脱离具体文本而随心所欲,阅读的一些基本环节,如正音、正字等汉语知识的积累和必要的行文线索的分析、文意层次的划分及层次大意的概括等,往往被视为老套而遭忽视。教师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的误读甚至错读。

在我们看来,今天所强调的“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阅读教学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传统的阅读教学偏重于字、词、句、段、篇,过多的单方面的讲解灌输和学生机械的理解记忆,忽视了阅读者的主体性,这固然不好,但简单否定也是不对的,它至少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上还有可取之处。如果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凌虚蹈空,一切“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也就失去了基础。所以,今年的现代文阅读,我们特意设置四个题目??解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正确理解重点语段;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至于“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的考核也就放到了第六大题??文章赏析中。

今年,我们将文章赏析从现代文阅读题中分离出来,让它独立成为一个大题,目的在于为它正名,让广大考生明确这道题的性质和要求。

赏析题的设置是从去年开始的。我们认为,全国卷原有的第六大题??这个侧重语用、形式多样、一度被誉为高考命题中的一块“试验田”的题型,尽管对中学语文教学起过很好的作用,但近几年也逐渐显露出它的一些不足:①由于止于单个句、段的孤立运用,需要考生写出的文字量有限,不能充分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②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增加了这一题型的大量训练,但由于这类训练多停留在孤立、静止、形式的层面,其实际效果与命题者的初衷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取消了原有的第六大题,另辟蹊径,对第五大题中选用的文章新增了一道赏析题。

新增一道赏析题,并不是我们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经专家反复论证之后定下来的。在我们看来,增设这道题,有以下好处:

其一,它较好地将“读”与“写”统一起来。我们发现,语文试卷基本上是由“读”和“写”两个部分组成的,而在“读”与“写”之间出现了一个“真空”,让人感到“读”就是“读”,“写”就是“写”,“读”与“写”是分离的。而赏析题的设置恰好把“读”与“写”这两个部分有效统一起来。

其二,它将“理解”与“鉴赏”结合起来。现代文是我们日常中读得最多的一个文类,而一个完整的阅读理应包含“理解”和“鉴赏”两个方面。我们读一篇文章,首先是要读懂它的意思,但读懂它的意思之后,就应知道它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写得不好,即便是实用文也当如此。如果将现代文的阅读长期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势必导致阅读的粗糙化,只有将“理解”和“鉴赏”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其三,它将“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了。“鉴赏”是一种审美,而审美能力又是人文素质的一个基本方面。“鉴赏”题的设置因势利导地突出了语文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引起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

其四,较之于语用题,它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由于这道题是新增的,2005年考试之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事后的调研中,大约有85%的师生肯定了这道题的增设。尤其是一些考生,他们认为,尽管这道题是新增设的,他们准备不足,但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与其去做一些词、句、段的孤立训练,还不如将欣赏与写作结合起来,更有利于他们语文素质的提高。但如何理解这道题,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今年我们有意将这道题独立,并给它一个适当定位。

就命题意图来说,我们并不把这道题视为“小作文”,而是一道独立的“赏析题”。赏析就是赏析,它不是简答,也不是小作文。说它不是简答,因为考生作答必须含有赏析的成分,有赏析的基本要求;说它不是小作文,因为它不要求有完整的谋篇布局,写作形式比较自由,考核重点不是写作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今年这道题已改为“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而不是去年的“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今年湖南的作文题是“谈意气”,限定写议论文,其命题意图也很明确。

近年来,高考一直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话题作文固然有它的优势,但由于多年来一直采用这一形式,其淡化审题、淡化文体的弊端也不容忽视。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有意克服话题作文的弊病,试图在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找到一种新形式,让它兼具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并对文体进行逐步限制。

2004年、2005年,我们抛开“以一段寓言或准寓言引出一个话题”的传统模式,以“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通过引导语直契考生生活实际,并在立意、选材方面作了一定限制。湖南卷这一努力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当时有人就指出:“近两年湖南的作文命题形式,其自觉于革新的意识是强烈的,有一条或有新意的基本思路在。湖南卷试图在作文命题的模式上有所突破,以弥合话题作文带来的硬伤。2004年湖南作文命题,导语直指家庭教育;2005年,导语直话个人成长。算是借用了话题作文的壳子,但此话题非彼话题,所用已不再是与现实生活若即若离的寓言、准寓言的命题素材。湖南卷尝试在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间找到出路,即所谓‘采用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的方式’命题。命题者直接介入生活,寻找命题素材,并让命题兼具‘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命题作文’的限制性,其导向性是好的。故此,有人把这种作文叫做‘新材料作文’,或者叫做‘后话题作文’。尽管这种尝试有明显的过渡性命题的痕迹,还是被理所当然地看好。”

今年我们依然自觉于作文命题的革新与突破,将“引导语直接引出话题”改为命题(标题)作文,但此“命题”亦非彼“命题”??我们要求考生“联系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并列出了“意气”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注的三个义项:“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这些义项对应了考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直指年轻人成长过程中的“精神面貌”“交友”和“处事”三个重要方面,引导考生思考:或是对年轻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最有感触,或是对年轻人的交友有着独特的认识,或是对年轻人的偏激有着铭心刻骨的记忆等。帮助考生审题、立意和选材,激发考生的创作欲望,考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是个很“生活化”的命题??这对传统的命题(标题)作文,也有所改造。

我们认为,话题作文、命题(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这三种命题方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交替运用,有利于中学的作文训练,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强调审题,强调基本文体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很明显,这是去年、前年命题思想的延续和拓展。

在命题内容上我们也有自己的追求。有人曾这样评价:“解读并剖析湖南作文命题,我们不难读出一种自觉于人文的关怀,即:在试图强化高考作文检测功能的同时,命题者似乎并不去故意绕一个弯子,开始自觉地站在考生的立场上,同考生一起去开眼看世界,即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青年人自我的健康成长。”我们认为,这是比较符合湖南卷的特点的。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强调写自己的生活感受??从“家庭教育”到“跑的体验”,再到今年的“谈意气”??这不仅仅是命题内容上的一种拓展,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在强化高考作文检测功能的同时,我们比较自觉地站在考生的立场,与考生一道去挖掘现实生活的素材,品味健康成长的乐趣,关注社会的进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体验认识,提升写作的能力。我们相信,经过正确的引导和反复的强调,湖南考生的作文和中学的作文训练,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语文命题组)

点击链接语文试卷

[数学]

今年是湖南省高考自主命题的第三年。三年来,我省高考数学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为依据,充分考虑了湖南中学数学教学实际和高校招生的情况。2004年实现了由全国统一命题到分省命题的平稳过渡;2005年在继承2004年命题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考数学命题特征和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湖南高考数学命题风格;2006年高考数学命题坚持了前两年命题的基本思路,适当调整试卷难度,努力强化试卷的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力争使湖南卷更加完善。

我们认为,高考数学命题应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掌握数学知识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础,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对知识的考查,而应在考查知识的同时,重视对能力的考查,或者说,考查数学知识和考查数学能力并重。其中,考查的数学知识指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以及隐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二是数学诸能力之间的关系。高考数学试题虽然要求较全面地考查各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如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但考查应有侧重,突出考查创新意识和作为数学能力核心的思维能力。三是数学与现实的关系。数学试题不能仅限于考查课本知识,还应考查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数学理解,考查考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四是文、理科试题之间的关系。由于文、理科考生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有所区别,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文、理科考生的实际状况是:他们虽有一定的共同数学基础,但就整体而言,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设计文、理科数学试题时,应该充分体现出这种差异,包括试题所涉及数学内容的区别,对同一内容考查深浅度的不同,以及容易题、中等题、难题分值比例的差异等。

一、注重对知识和思想方法的考查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中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对新生的基本要求。因此,高考试题必须注重对这两者的考查。

(一)注重教材在命题中的作用

教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又是教学的依据,理应成为高考试题的源头。今年我们命题时特别注重发挥教材功能,部分试题就是以课本习题为素材,通过变形、延伸与拓展来命制的,如理科卷第1、6、11、12、20题,文科卷第1、2、3、4、6、7、11、12、13、16、19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师生跳出“题海”,回归课本,重视教材。

(二)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试题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注意覆盖面,又注意突出重点。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考查时保持了较高比例,并达到了必要的深度,构成了数学试卷的主体。试题中的容易题注重主干知识在基础层面上的考查,中等题和难题则注意控制梯度,平稳推进,逐步提高,每题均有明确的考查目的,有利于从不同层面对数学主干知识进行考查。

(三)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与提炼。因此,高考命题应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今年的数学试题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贯穿于整卷之中,既注重全面,又突出重点,使试题处处有“思想”,而且还体现出层次性。同一个试题中涉及了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同的试题中又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如理科第4、10、12、13、15题,文科第5、7、8、10、13、19题,着重考查数形结合的思想;理科第2、14题,文科第15、20题,着重考查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理科第6、8题,文科第19题,着重考查分类与整合的思想;理科第17题,文科第17题,着重考查或然与必然的思想;理科第2题,着重考查有限与无限的思想;理科第7、11、14、20、21题,文科第3、9、15、21题,着重考查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理科第3、19、20、21题,文科第14、19、20、21题,着重考查转化与化归的思想。全套试卷从中学数学所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和方法立意,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不出现只能用特殊技巧才能解答的偏题、怪题,从本质上考查考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四)注重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命题

命题时从学科整体意义的高度考虑问题,注重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以检验考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如理科第5题,综合考查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向量的夹角、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等多项知识,要求考生融会贯通这些知识;理科第8题,把集合、导数、不等式结合起来,并考查分类与整合的数学思想,对考生的思维品质要求较高;理科第9题,涉及球、正四面体的基本性质,着重考查考生由组合图形的特殊截面再现该截面与原组合图形的位置关系的空间想象能力,综合性较强,对考生思维能力要求高;理科第19题,给出的函数是一次函数与三角函数的结合,比较自然地与数列、不等式、导数相融合,对考生在知识方面及思维方面的不断转化提出了较高要求,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一定的思维深度。它们均是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命题,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内涵丰富。

(五)注重对新增内容的考查

今年文、理科数学试卷考查新增内容的试题分值占总分值的25%左右,这一比例与这些内容在教学中所占课时的比例大致相当。新课程的立体几何有(A)、(B)两种不同版本,考虑到这两种不同版本在本省都有学校采用,所以命制的立体几何解答题,既可用传统综合几何的方法求解,也可以用空间向量的方法求解。为了体现对平面向量内容的考查,理科卷中设置了第5、15题,文科卷中设置了第2、10题。对于导数、概率统计等内容的考查,理科卷中设置了第8、13、17、19题,文科卷中设置了第12、17、19题。试卷突出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力度,并严格控制对这些内容的考查深度,目的在于引导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关注高中数学课程的改革,处理好新增内容的教学深度与考试要求之间的关系。

二、深化能力立意,重视创新意识

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是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2006年数学试题在前两年全面考查考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继续重视考查考生的学习潜能、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并突出考查考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考查考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

命题时设计了少量含有符合考生认知水平,但考生以前没有学习过的数学概念的试题,要求他们通过阅读,理解并运用所给的新知识,作进一步的运算、分析、推理来解决问题,设置这类试题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通过独立学习获取新的数学知识的能力。如文科第20题, 要求考生通过学习,理解“逆序”和“逆序数”等新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解决与之相关的数列和不等式问题;理科第20题,要求考生在正确理解“清洁度”这一新定义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006年与前两年数学试题考查的主干内容基本一致,但在同一内容的考查上,2006年有新的面貌、新的情境。如理科第16题与前两年一样都是考查三角函数的问题,但在形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上有所创新;文、理科第18题的立体几何题,是以两个共底面的正四棱锥“叠”在一起的组合图形为载体,形式新颖,另外,该题的第(Ⅰ)问考查了利用正棱锥的概念和性质等基础知识来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要求考生熟悉、理解教材中的定义,对某些考生只顾陷入“题海”是一种警醒;文科第19题,给出的是含参数 的三次函数,符合文科考生的学习要求,但其中第(Ⅱ)问打破常规,不是直接给出A、B两点的纵坐标均为函数的极值,而是以几何语言叙述的形式来呈现,创设了新颖的情境。

(三)考查考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考生的解题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设计探索性试题,是考查考生探索性思维能力的需要。命题时积极调整题型结构,创设新颖的试题设问方式。如理科第21题第(Ⅱ)问采用的设问形式是“是否存在……,使……,若存在,……;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这种设问方式要求考生自主探索,分析和解决“使抛物线 的焦点恰在直线 上”成立的充要条件;理科第14题是一个结论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考生可以探索不同的解法;理科第15题、文科第10题对考生探索性思维的考查有一定的深度,对考生的直觉思维及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可以说探索性和开放性试题给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间,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能力和素质。

(四)突出考查考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今年湖南高考数学试题力求体现“少考一点算,多考一点想”的命题思路,适当淡化了对繁琐运算的考查,试题的思维容量大,对考生的思维水平要求高,突出对作为数学能力核心的思维能力的考查。如理科第16题第(Ⅱ)问,虽然是计算问题,但主要考查的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维方向以及根据公式合理变形的能力;理科第17题第(Ⅲ)问,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种不同的解决途径,但用间接法比用直接法简捷得多,考生选择何种方法体现出思维水平的差异;理科第21题第(Ⅱ)问,如何根据条件选择恰当的方程组,寻找到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是考查的重点;理科第19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其中第(Ⅰ)问需要运用数学归纳法和已给函数的性质来证明,而第(Ⅱ)问则必须构造新的函数才能完成证明,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更高。其它,如理科第3、4、9、10、12、14、15题,文科第8、10、13、14、15题都着重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力较弱的考生需花费较长时间去推理和计算,能力较强的考生则通过画图、取特殊值验证或发现规律就能迅速获解。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运算途径体现考生思维能力的差异,这正是高考突出考查的一个方面。

三、加强应用意识,重视数学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和考查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数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今年文、理科试卷分别有2道和3道应用性试题。应用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数学理解,要求考生依据现实的生活背景和相关素材,提炼相关的数学模型,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加以解决。如理科第20题取材于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清洗问题,为贴近中学数学教学实际,设题时进行了模型的理想化、通俗化处理,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函数、不等式及导数等知识,期望通过该试题揭示节约用水的两种有效途径,教育考生要合理利用资源;理科第6题,以某外商投资项目为背景,贴近发展经济的时代主题,考查排列、组合的基础知识、分类与整合的数学思想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理科第17题都是以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对煤矿进行安全生产检查为背景,考查考生运用概率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试卷设计充分考虑文、理科考生的学习差异

由于文科和理科考生所学数学内容不完全相同,学习程度也不一样,为更合理地反映文、理科考生的上述差异,文科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的计算、推理能力,理科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抽象思维能力。今年文、理科试卷中完全相同的试题仅有2道选择题和1道填空题,相同试题的个数相对于前两年有明显减少。文科试卷中虽然有一些与理科试卷中考查内容大致相同的试题,但也与理科试题在考查的目标、方式、能力层次上有差异,并且文科数学试题更加注重基础,起点更低。文科试卷中容易题和中等题所占的比例,比前两年有较大的提高,但全卷所体现的高考选拔功能没有改变。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使高考文科数学命题更加贴近中学文科数学教学和高校招生的实际,使广大数学教师更加注重文科考生数学学习的实际状况,开展切合实际的教学,也使文科考生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高考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中学教学有重大影响。我们期望通过命题推动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向全面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方向发展。(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数学命题组)

点击链接数学试卷(文科)

点击链接数学试卷(理科)

[英语]

教育部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已正式颁布实施。今年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是我省完整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新教材》)的首届学生。在此背景下,2006年湖南省高考英语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湖南省教育考试院《<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补充说明》为依据,本着稳中求进、务实创新的原则,在继承历年命题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命制符合我省高中英语教学实际,体现《新课标》理念的高考试卷。

一、渗透《新课标》理念,全面考查综合能力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新课标》提出了五大基本理念: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这五大基本理念,在命制2006年英语卷时,我们注重语言基础和语言能力运用,注重语言及选材的时代性,注重语言隐含的情感态度及文化意识,力求在真正意义上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高考命题之中。

(一)注重语言基础,强调语言能力运用

2006年高考英语的命题强调语言的基础性及综合能力的考查,注重语言的实用性,体现能力、方法和知识的相互渗透,基础和深度并举。

单项填空题考查的是语法知识内容。本题强调在语境环境下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自2004年实行高考分省命题以来,我省在命制单项选择题时,一直遵循着“强调语境、注重运用”这一原则。针对近年来中学生语法能力有所下降的现状,今年更加侧重对考生基本语法知识运用能力的测试,不再将“词义辨析题”和“交际用语题”列为本题的考查范围,而将其分别纳入完形填空和听力部分考查,使得单项选择题的测试目的更加明确。

根据高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交际需求,高中英语教学特别注重从三个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人际交往中得体的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逐步获取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因此,今年高考英语科试题力图全面考查考生听、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完形填空题要求考生通读短文,掌握文章大意,综合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等知识,选出能使文章通顺、结构完整的词汇或短语,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这些考查基本上都是在语篇层次完成的。今年完形填空的大多数试题需要考生逾越句子,甚至是段落来进行理解和推断。

听力填空题的选材定位为日常生活中需要通过听的方式获取信息,然后又有必要以写的形式来表达信息的语言材料,测试考生获取、概括、表达主要信息的能力。今年听力填空题的背景材料是一段150字左右的英语国家校园报纸编辑部招聘新手的发言。试题以海报的形式对原文进行了适当的浓缩和概括,并选取发言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作为考点。此题既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考查考生归纳整合与转换信息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的要求。

短文填空题要求考生读完短文后,把握短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查找出针对性较强的信息,概括部分句子和段落大意,并准确表达出来。对短文的理解程度和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可充分反映出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各种技能的能力。今年短文填空设题部分采用的是文章结构框架图,在试题设计上更加注重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更加注意试题设计的科学性,注意直接获取信息和归纳总结信息的试题的比例。

阅读理解部分保持较大的阅读量,有利于考查考生快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符合《新课标》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试卷的区分度。今年湖南卷在阅读能力的测试方面,较前两年适当增加了阅读量,对阅读速度和熟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6年高考英语的命题旨在以知识考查为基础,能力考查为重点,加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查的力度,坚持英语测试改革的总体方向:“突出语篇、强调运用、注重交际”。

(二)注重语言及选材的时代性

英语语言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高考试题在选材和测试理念上应反映当代语言的变化,体现其时代性。

《新课标》学习策略目标八级要求指出:“从不同角度认知新学语言项目,既关注语言项目的形式,又关注其意义和用法。”因此,今年的命题注重语言的鲜活性、时代性,希望考生能“在新旧语言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例如:smile一词,考生非常熟悉,但对完形填空“smiled a row of perfect teeth”中的这一表达方式并不熟悉。考生学过smile后接同源词作宾语的情况,但“smiled a row of perfect teeth”的用法考生很少接触,不过考生能较容易地理解此句的含义。又如:阅读理解C篇中plasticity是全文的关键词之一,考生学过plastic一词,但是plasticity需要考生通过对全文的理解进行词义猜测,做出正确的理解判断。类似用法在试题中还有多处体现,使考生感受英语语言的鲜活性和时代性。

2006年高考英语命题在选材上也力争紧扣时代脉搏,贴近考生的生活实际。试题各部分的选材涉及的话题有语言学习、文化生活、音乐影视、环境保护、文学艺术、体育运动、自然科学、饮食文化、兴趣爱好、科学技术、幽默、名人、旅游、交际等。如听力题的十段材料中,有谈论旅游地点的,有遗失旅行包的,有购买火车票和订购电影票的,有采访作家和讨论周末生活的……

阅读理解部分所选的文章题材、体裁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试题所选材料的内容积极健康,具有知识性、文化性和教育性,且所选内容均紧扣了《新教材》的单元话题,从选材内容上与教材接轨。例如阅读理解的C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生活在北美大陆的丛林狼是如何顽强地生存繁衍在21世纪的美国城市中;D篇介绍的是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生活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名叫Flores岛上的小矮人可能创造过史前文明;E 篇是一篇人物介绍,评介了当今著名美国学者 Susan Sontag 的人格魅力和她独到的文化批评视点。

在语言及选材方面,2006年高考英语命题旨在反映英语语言的发展,反映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渗透现代社会的新观念。

(三)注重语言隐含的情感态度及文化意识

《新课标》提出:“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可见,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英语命题力图体现“注重情感态度”这一思想,使考生“在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能理解语言隐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完形填空题所选的材料是一篇发生在作者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助学和被助的故事。文章重点描述了小男孩的思想感情:对生活的普通愿望和要求,对学习的渴望,以及对作者的无限感激。小男孩的不卑不亢、知恩图报、淳朴与执着,都给读者留下了长久的记忆,告诉考生要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保持一颗积极向上并感恩的心,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此外,其它阅读材料也贯穿着“热爱世界、积极生活”的思想。如阅读材料的A 篇介绍了《1491》这本书中的重要历史发现,以及对该书的部分书评,激发考生阅读此书或者其他相关书籍的兴趣;C篇介绍了生活在北美大陆的丛林狼是如何通过改变其生活习性,进入城区并顽强地生存繁衍,让考生感受到顽强斗志的可贵。短文填空的材料是一篇介绍当前美国课外素质能力培养活动项目的说明文,对中学生如何设计和参加课外活动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注重中外文化的比较和交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渗透人文思想是高考英语试题命制的目标之一。今年高考英语试题也希望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并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能发现隐含在语言中的对他国文化的态度”。如阅读理解的B篇探讨了当代美国人阅读方式的转变对未来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强调了传统阅读方式的重要性。电子媒介阅读作为娱乐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而取代了纸质文献阅读,而成为美国人尤其是美国青年人的主要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变将影响美国民众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这样的文章能引起考生更多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冷静面对电子阅读的冲击?

二、坚持稳中求进,力求务实创新

近三年来,湖南高考英语命题在如何考查考生语言能力运用问题上不断探索,努力发挥高考对中学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2006年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是我省完整使用《新教材》的首届学生。本着“平稳过渡,稳中求进”的原则,今年的高考英语卷在完善2005年试卷新题型的同时,还在词汇和写作的考查要求上进行了调整。

(一)题型

2005年湖南卷对题型进行了部分调整:听力部分增加了填空题,书面表达部分用短文填空题替代了短文改错题。今年在继续保持2005年试卷结构的基础上,对新题型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听力填空题主要是测试考生获取信息、概括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今年听力填空题中有两个小题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另有一个小题则需要考生在了解整段材料主旨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这种考查方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因为它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取、概括、转换信息,记录要点的实际。

短文填空题是《新教材》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书面练习形式,它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段材料后,能比较清楚的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较好地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并进行准确的表达。要求考生能够获取直接的信息,分析、总结信息,并转换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篇章结构、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此题型的采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今年的短文填空题设题部分采用的是篇章结构图,方便考生了解全文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更加侧重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后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词汇

《新课标》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词汇部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相应增加了每个单元的阅读量,加入了不少新单词、新词组和新的表达法。因此,2006年高考命题以《新课标》的八级词汇为参照,提高了词汇的考查要求。

考虑到今年是完整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年,考生对单词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考查上需要一个过渡,步子不宜迈得太大。因此,2006年高考英语命题听力、单项选择、完形填空和写作的设题部分依然参照全国《考试大纲》的词汇表;阅读理解和短文填空中出现部分《新课标》的八级词汇和教材里出现的高频词。凡是有可能影响到考生理解文章关键信息的非课标词汇,均用中文标注出来。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含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这也是阅读测试中经常检测的一种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因此,阅读理解部分各篇文章中,均出现了一些不会影响试题解答,未注释汉语的生词。

《新课标》明确指出:“部分可根据构词法推导出的副词、名词等不单列。”所以,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了可根据构词法中简单的前后缀推导出意思的单词,以引导中学英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

(三)写作

今年的写作要求参照《新课标》语言技能目标八级写作要求,即要求考生“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能在写作中做道文体规范、语句通顺”。本着“稳中求进”的原则,针对近年来“写”的教授与训练在中学教学中被渐渐忽略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写作考查方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力求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

写作题力求在立意、形式上有所创新。试题用一首简单的英文短诗作为写作背景,要求考生在读懂短诗的基础上,根据短诗提供的信息,展开一定的想象,写出结构完整、语意连贯的短文。短诗的语言简单、上口,考生把握这首短诗的意思并无难度,写作的话题为考生非常熟悉的老师,贴近考生实际生活,让考生有话可写。写作题设计时尽量简化提示语言,让考生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且不给出写作结构的提示,对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生不仅要读懂短诗,找出中心词,还要具备布局谋篇、连贯表达的能力。这种考查方式给予考生一个基本的写作平台,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同时又要求考生充分发挥想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区分度。写作题的这种设计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目标描述”中有关“写”的能力要求,希望能从综合能力上对考生进行较全面的考查。(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英语命题组)

点击链接英语试卷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